赛迪重大课题|《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顺利开题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8日 14:28 来源:赛迪智库

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前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更能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紧布局未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目前,国内对未来产业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预期目标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重大软课题,旨在梳理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未来产业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并进一步结合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实际,研究适合我国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及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体系。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一是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未来产业理论,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二是有助于引领和指导我国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4月26日,课题组组织召开开题会,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驰、阿里云政策研究部总经理李颋、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投资一部总经理汪存富等专家学者担任本次开题会的专家,出席开题会的还有我院王世江副院长、软科学处有关负责同志。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汇报,对课题做了针对性点评。李晓华认为,对未来产业的认识要把握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需求三个关键要素,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盛朝迅指出,要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未来产业的特征要精准凝练,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未来产业本身,要在明确未来产业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刘驰建议,需要分析研判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对于未来产业成熟度模型可通过采用大数据的可视化新颖方式来呈现,结果更加直观。李颋认为,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体量越大就需要更先进的处理工具,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智能作为底层支撑,对于先进计算的要求可以突出。汪存富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参与,预期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市场动力和市场活跃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如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

经质询讨论后,专家组认为《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选题方向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契合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目的明确、结构比较合理、思路清晰,预期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致同意《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通过开题,并且建议课题组结合专家意见继续修改完善,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世江副院长指出,课题组要认真研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提纲,按照计划加快推进课题研究。目前,课题组已经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提纲和研究思路进行了修改完善,课题组研究人员按照分工正在稳步推进相关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