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特别关注 | 再现内忧外患“围堵” ,光伏行业亟需顶层设计破局
来源: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 作者:集成电路研究所 投稿时间:2024/01/02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就光伏产能问题进行回应时指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虽然我国光伏发电已然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大门,但今年以来,随着低价中标、功率虚高等国内发展隐忧不断显现,“强迫劳动”、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持续带来挑战,光伏行业发展正在遭遇新的危机。面对内忧外患的“两头围堵”,为保持我国光伏的领先优势,行业亟需国家政策的“破局”。



多重“内忧”掣肘高质量发展


在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开发中,“低价中标”现象由来已久,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从地方政府、投资开发企业到制造企业成本压力的层层传导。“地方上建设百万千瓦级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经常对投资开发企业提出一些附加条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表示,由于国土空间管理越来越严格,对土地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很多项目把生态治理和治沙作为项目开发的附加条件,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

面对地方的附加条件,投资开发企业会向下转移压力,由此导致招标价格的一直下压。在谢宏文看来,地方政府对投资企业的附加条件缺少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甚至一个省的不同地区对企业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她指出,“对于投资企业,缺乏明确标准的附加条件,增加了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低价中标”也与开发企业本身的招标机制有关。在光伏领域,很多大的项目都是央国企在主导,因为考虑合规的问题,都优先考虑成本,希望成本下降。虽然制造业企业都能看到低价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如果不按照低价竞标,就会出局,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跌破了1元每瓦,而这样的低价,对于很多企业,是没有办法持续的,一些企业为了降本,就会在硅片厚度以及各类辅材上偷工减料,产品质量、履约率和企业不可预知的其他风险,最终会对光伏产业带来危险的后果。


除了“低价中标”问题,今年以来,光伏制造业领域的“功率虚标”现象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隐患。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新能源研究室主任江华指出,近期国内不同企业争相发布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但部分纪录值从检测结果来看,甚至存在诸多不符合基本物理规律的地方,数据亦不能经多家机构复现。“这对于国内企业、检测机构在国际上树立权威性是非常不利的,会授人以柄。”


“在检测认证方面,我们跟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江华表示,“功率虚标”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随着新型技术的出现,检测技术对于新型组件的适应性还没跟上,各检测机构之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的不同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检测机构利用检测标准的不统一、检测方法的不成熟而不当竞争的现象,后者会对行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所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下,近期正组织业内企业签署《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旨在促进面向新型组件的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的统一。


新贸易壁垒“外患”频现


在“内忧”给行业带来困扰的同时,国际市场的“外患”也频频现身,给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带来新的挑战。


如果从长期视角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增长空间仍然蕴含巨大的机遇。“据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将超过180亿千瓦,而且未来光伏市场的增速也可能会远超预期。”江华认为,当前,全球光伏需求都在低碳发展的要求下大幅增长,只要不出现“黑天鹅事件”,未来全球光伏市场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与此同时,随着新的贸易壁垒的出现,光伏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一方面,西方近年来以“涉疆法案”对我过光伏产品的打压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来自国际的知识产权诉讼和碳壁垒,也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诸多挑战。


“海外贸易最新的形势需要关注。”在江华看来,当前的贸易壁垒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比过去的“双反”、关税,现在西方所谓“强迫劳动”、知识产权诉讼、碳足迹等压制中国光伏产品的方式更加复杂。他还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构建其本土的供应链,在政策引导下,本土光伏产能的扩张持续推进,一旦国外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就会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更多的“打压”,需要格外加以应对。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隐忧与国外挑战的叠加,或将给我国原本遥遥领先的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西方国家现在都在支持本土的光伏产业,而中国企业却在不断内卷,只会持续不计代价的降本而忽略创新,不出几年,中国光伏可能不再具备优势。


亟需顶层规划破局


一边是制约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瓶颈,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国际竞争者,光伏行业无疑正面临新的危机,需要顶层规划的破局。


对于光伏项目面临的资源开发利用以外的“附加任务”,谢宏文建议,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出台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她强调,“项目投资最怕的是不确定性,所以,在总体规划上,需要就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政府要求配套产业,让发电企业面临很多难题,进而使发电企业将压力传导给制造业,所以,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方面的突破,整个产业链都会遭遇困难。虽然招投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对此,行业人士建议,为解决“低价中标”问题,可参考通信行业的成熟经验,由于光伏行业各环节成本是透明的,可在招标中设置“最低限价”相关要求,对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予以废标认定。目前已有部分央企招标中采取“合理靶心价”的制度,去掉最高价、最低价,取中间的“靶心价”,可考虑在政策层面进行推广。


此外,光伏产品的质量与创新,仍然是行业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光伏产业一直以“几何级”速度发展,在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要持续鼓励创新,树立正确的导向,推动行业企业持续提升电池转换效率,让光伏行业竞争回归技术发展的主赛道。


“当下,行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技术迭代期,N型电池组件未来将面临巨大的需求。”江华表示,布局Topcon电池等新产品,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未来,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仍然会拥有巨大的竞争力。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