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机器狗”产业观察 续航及智能化水平待提升 四足机器人未来需降本增量。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在从事四足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并且已经找到了不少的落地应用场景,如化工园区巡检、消防救援等等。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集中在电池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上,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四足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上海一家科研单位的实验环境里,研发人员正在对四足机器人进行不同环境的行走测试,整台机器人共有12个电动关节,另外还搭载了两台激光雷达,行进速度每小时最高可达6-8公里,而对应的耗电同样不小。
据了解,业界现在正在努力开发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同时也在优化电机的功率密度,并减少机器人的自重,此外智能化水平也是重点提升的方向。在测试现场记者看到,一台四足机器人正在对不同颜色的物体进行识别和抓取,借助算法训练,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也可以不用提前对环境建立模型,就完成一定程度的自主动作。
王昊:传感器、激光雷达等相关的零部件,它的成本目前相对比较高,需要通过国产化降低使用的成本,另外的话我们一些软件的控制算法可以更好地提升这个速度,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专家介绍,目前四足机器人整体处于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推广的前期阶段,产业链规模还偏小,未来需要通过进一步开拓应用市场,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带动生产成本的降低。
王昊:2023年全球的四足机器人总共是销售了3.4万台,然后我们国内去年是销售了1.8万台,整个的增速是超过了70%,我们预计未来5-10年,随着四足机器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然后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得到应用。
